太平的故事–甲比丹郑景贵

郑景贵故居-八角楼被改建的建筑物左右夹住 (摄影:张集强)

几星期前上课时,张集强谈到太平第一个甲比丹郑景贵被拆了的老家八角楼,我看着那张陌生新建的燕屋照片,就记不起旧八角楼的原貌。

我愧叫自己是在老太平长大的Taiping Lang, 就上网搜找太平的老照片与小故事,也兴起了要记录太平老房子与家人小故事的念头。

在搜读与爸爸交谈期间,郑景贵,郑大平,与郑家后代的故事渐渐明晰。哦,原来小时候我与弟弟玩捉迷藏的马力律工厂(51-53,Barrack Road) , 就是郑家的后花园,爷爷在五十年代从郑家后代手里买过来后,改成筛板的工地,七十年代爷爷把它捐赠出去建了济诚阁

我最熟悉的明律23号之前也是郑家的家业,是爷爷在太平的第二个落脚点,二十年代起就租下明律23号开了上海南成傢私店,后来发迹并在五十年代肯定不能回中国后就决定买下在大马落地生根,明律23-25号和巴刹街24号都是我长大的祖屋。

家对面明律28号就住着鄭景貴的曾孙女,记得小时候去她家做客,里头有好多的古董收藏。七十年代后就租给当时的国会议员梁祺祥,还有后来的郭株镇当服务中心。

鄭景貴是開埠太平的最主要錫礦家,海山派老大。他曾拥有太平旧市区大片的土地与房子,太平湖则是他在1880年将废矿湖捐给政府后美化而成当湖滨公园。他也是嶺南古廟,何仙姑庙,增龙会馆主要创建人。

曾经是霹雳和槟城海山党党魁的郑景贵,晚年多居住在槟榔屿,78岁于槟榔屿逝世(1898)。其四子郑大平是马来亚设有华人甲必丹的最后一位,是黑社会首领,也是个极富有的商人,卒于1935年。

发迹了的郑家在槟城、新加坡、香港等地都有大片家业。

今天走在太平街上,鄭景貴的踪迹开始渐渐模糊了,如果没有历史记载,很多太平人可能都忘了这个大小霹雳甲必丹呀。

在马力律的郑景贵故居–现已改为古董店
增龙会馆
晚间的何仙姑庙
岭南古庙-原貌
岭南“古庙”现况,这庙已被拆改建到面目全非,除了门匾

关于太平的历史

早在19世纪中期,太平(当时称吉辇包Klian Pauh)附近发现了锡矿,于是吸引了大批槟城华人实业家前来投资开採,其中为数最多的就是由郑景贵领导的海山党,另外在距离太平不远处的甘文丁矿区,则由苏亚昌管理的义兴党据有。由于两个主要矿区距离相当接近,因此在锡矿业发展不久后,两大党派便陆续起了一些纠纷,其中分别于1862年、1872年及 1874年发生严重的冲突事件,造成人命伤亡,此乃历史中有名的“拉律战争”。后来由于区域不安定,造成该地的经济发展严重受阻,再加上霹雳州马来王权斗争,使得英国人有机可乘。1874年,海峡殖民地总督克拉克爵士(Sir Andrew Clerk)以平定战乱为名,号召两派人马在邦咯岛签订协议,史称“邦咯条约”,终止了拉律地区的纷争。这是大家都相当熟悉的历史,而“太平”也因此得名。在邦咯条约签订之后,英国人便派遣参政司进驻马来土邦,美其名为参政,实乃扩大其殖民地版图。

在邦咯条约签订之后,明显的得益者是属于郑景贵领导的海山党,该党在战后继续保留在太平开採锡矿的权力;至于义兴则在此地逐渐处于弱势,后来便转移阵地至雪兰莪了。因此,1874年以后的太平在英殖民政府成立后,华人势力方面仍是属于郑景贵的天下。郑景贵后来在太平的建设,功劳就有如吉隆坡开埠功臣叶亚来一样,无论在参与英政府规划的市区建设,或是带领华人筹设组织、建庙等,都有相当积极的表现。

在邦咯条约签订后,太平成为马来西亚第一个以中文命名的城市,同时亦为霹雳州最早设立的城市。霹雳州政府接受了英国官员参政,同时原Kelian Pauh酋长Ngah Ibrahim委託T.C.S.Speedy在当地设立警政系统以及制定地方法律,两帮派之华人领袖分别与英国人签订条约,确立开採矿区同时保证不再发生械斗事件。因此在改名后,太平果然如其名字,城市迅速发展,基本设施跟治安获得完全的改善。在尔后数年,约有5000人陆续迁入,太平市区街屋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而政府机关在Speedy的管理下开始设立警察局,监狱以及法院等等。

关于郑景贵

郑景贵(1821-1898),原名嗣文,号慎之,增城市中新镇福和郑新村人。其父因家贫只身到马来西亚谋生,久无音讯。道光二十一年(1841),景贵奉母命到南洋寻父,抵吡叻与父兄团聚,于是随父开矿,当时景贵廿岁(一八四一年)。先当矿工,后做头家,经过两次失败後,才在拿律区吉利包(今太平监狱一带)发掘到锡米仓。 经过数十年后,至一八九一年四月时已雇矿工六千三百名。他是最先使用水力唧筒的矿主。以其机敏勤劳取得成就,跻身富商行列。

马来西亚产锡中心拿律的两个主要矿产区吉连色和新吉连,民族间、帮派间挟械仇杀历十余年而不能息,景贵以其至深资望,努力斡旋,调和两派矛盾,群众得以安居乐业,推动了矿业的发展。他身居 异域,常见义勇为,遇有华侨受欺凌,即挺身而出,解困扶难。他倡建增龙会馆,团结侨胞,维护合法权益;又兴办华侨学校,培育人才,弘扬祖国文化,深得侨胞爱戴,被推为华侨领袖之一。英国当局曾授 予其“甲必丹”武官职衔,协办华侨事务。

同治九年(1870)直隶大水灾,景贵以其母亲赖太夫人名义捐巨款赈济。李鸿章上报朝廷褒扬其义举,赐“急公好 义”牌匾于其故里。光绪十一年(1885),法国殖民军侵犯南疆,景贵捐巨款支持抗法斗争,朝廷以其赤诚爱国,赏赐他及妻子林氏夫人以二品荣誉官衔并封赠 三代,授其子锡仁为郎中,锡圣为员外郎。景贵常回乡省母,必捐资修桥整路,赈灾恤贫,兴办教育,曾出资建增江书院,为县学捐进庠册金(奖学金)。慎之家塾是景贵出资兴建的为其子孙后代而设的学塾,实际上是本村和邻村农家子弟免费读书处所。郑景贵78岁于槟榔屿逝世。

郑景贵是槟城和霹雳1860年代后之公认海山公司领袖。他是 1874年1月20日邦喀条约的签暑者之一,1877年被委为大小霹雳华人甲必丹,进入霹雳议政局。他是1890年前后的增龙 会馆总理,1898年五福书院总理,以及许多公冢和寺庙的主要捐款人。义兴公司解散后,他购下其馆址,于1894年建成海记栈。嗣又在右旁筑书斋名「慎之家塾」。1898年(光绪廿四年戊戍)卒,葬于白云山广汀公冢,该地系他与女儿庚送出,广约数十英亩。其元配林氏,清室诰封夫人, 一九三二年逝於港寓。有九子:大豢、大仁、大日、大平、大昌、大元、大兴、大祥、大金。

更多有关鄭景貴的事跡,请看
http://wapedia.mobi/en/Chung_Keng_Quee

后记:迟些回太平再找些老照片放上来。

Author: huichun

Originate from Taiping, Malaysia and now staying and working in Hong Kong. A typical Gemini that like to poke the nose in everything, everywhere. Like to cook, travel, read, share views with others, help the needy.......... Currently the main concerns are Malaysia civil society & politics and world environmental issues.

2 thoughts on “太平的故事–甲比丹郑景贵”

  1. 我也是太平人,我所知道太平的历史也是相当悠久的,有了槟榔屿没多久就有了太平。但是以目前我所看见的,一间又一间的战前老店屋都给一些发展商或产业主人毁灭再重新盖新楼,有些还发展养燕子计划,这些有历史价值的战前老店屋都慢慢的在太平消失了,我看再下一代的人可能没机会欣赏这些太平早期建筑物的艺术,真的是很可惜。太平完全不`像槟城,槟城政府和当地人民都很懂得珍惜这些古迹,槟城人很懂得爱护古物,而且当地政府也时常办一些文化节目来推广槟城的历史文化, 再加上槟城申遗成功,所以这几个要点自然的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槟城旅行。我心想假如太平的政府和太平人民能够像槟城那样积极的保留古物文化, 那样子不单能够保留古老建筑物,而且还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肯定会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和背包客来到太平, 真的是一举两得。

  2. 我的媽媽是鄭景貴的養子鄭大養的後人,我極有興趣了解鄭景貴的故事,請問可以與你聯絡嗎?謝謝!

Leave a comment